快捷入口

  • 作者注册 作者注册
  • 作者登录 作者登录
  • 编辑办公 编辑办公
  • 专家办公 专家办公

快捷图标

微信

期刊简介

期刊简介 期刊简介

主编:丁荣军

ISSN:1000-128X

CN:43-1125/U

主管单位: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出版单位:《机车电传动》编辑部

出版周期:双月刊

电话:0731-28498221

邮箱:edl@csrzic.com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时代路169号 《机车电传动》编辑部(412001)

  • 当期目次
  • 优先出版
  • 过刊浏览
更多
Volume  期 2,2025 2025年第2期
  • 综述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领域,具身智能机器人性能提升显著,应用场景广泛。专家探讨了其关键技术进展和未来方向,为轨道交通行业应用提供新思路。

    尚敬, 张慧源, 李晨

    DOI:10.13890/j.issn.1000-128X.2025.02.100
    摘要: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产物,通过集成感知、认知、决策、行动能力,从而实现与物理环境的紧密交互和自主适应。近年,传感器与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推动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各方面性能不断提升,应用场景愈加广泛。文章探讨了具身智能机器人现有的产品形态及其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现状,重点阐述了感知、规控、交互、进化、仿真等具身智能关键技术的最新进展、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最后基于轨道交通行业的应用需求,探讨了该领域的具身智能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  
    关键词:具身智能;机器人;轨道交通;多模态;大模型   
    120
    |
    2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243135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29
  • 铁道机车车辆

    在重载列车领域,专家提出了基于轮周非接触应变大数据与神经网络的轮轨力解耦预测新方法,建立了神经网络模型,实现接触力实时解耦、准确预测,为工程应用提供高效解决方案。

    张镇晖, 韦凯, 彭神佑, 尹盛文, 王中钢

    DOI:10.13890/j.issn.1000-128X.2025.03.101
    摘要:为实现对重载列车运行过程中轮轨接触力的准确识别与预测,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轮周非接触应变大数据与神经网络的列车轮轨力解耦预测新方法。为此,建立了重载列车“轮对-钢轨”接触的精细有限元数值仿真模型,并开展了轮周应变灵敏度分析,确定了列车车轮的最佳应变采集半径和采集点布局方案。通过研究多组数值仿真模型中应变采集点的大量应变数据,以及接触斑的垂向力与横向力,探究了列车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轮轨接触区域动态响应,从而揭示列车从匀速运行进入加速状态后,接触斑区域的应变、接触力等关键响应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建立应变和接触力的大数据集,并对“接触力-非接触位置应变”关联的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成功建立了轮轨接触力关于轮周非接触应变的神经网络模型,从而实现列车接触斑处接触力的实时解耦、准确预测。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计算效率高与预测精度高的双重优势,能够有效指导重载列车轮轨接触力解耦识别和列车脱轨系数求解等工程应用。  
    关键词:重载列车;轮轨系统;大数据;神经网络;接触力解耦;重载铁路;数值仿真   
    60
    |
    2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243143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29
    在轨道交通领域,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展示了地铁铝合金车体技术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的跨越,为提升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国际竞争力提供解决方案。

    苏柯, 苏永章, 刘永强, 岳译新, 梁锦发, 王宇兵

    DOI:10.13890/j.issn.1000-128X.2025.02.003
    摘要:我国地铁铝合金车体技术历经技术引进、国产化突破、企业级自主创新、国家级协同创新4个阶段,并已建成中国标准地铁列车技术平台,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的跨越。文章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4代地铁“B型车”技术平台为例,系统梳理了国内地铁铝合金车体技术的发展历程,阐明其技术发展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表明,技术迭代由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成本优化、政策引导协同驱动。未来,技术将向全生命周期模块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深度发展,助力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国际竞争力提升。  
    关键词:地铁列车;铝合金车体;产品平台;轻量化;模块化;城市轨道交通   
    368
    |
    3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243207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29
    重载列车群组运行可降低气动阻力,提升开行效率。研究基于“五车编组”模型,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与IDDES湍流模型,对比了80 km/h条件下单车与群组运行的气动性能。

    宋宗莹, 商雯斐, 吕军, 刘操, 王兴中

    DOI:10.13890/j.issn.1000-128X.2025.02.108
    摘要:重载列车群组运行已成为未来铁路运输的潜在发展方向。相比于单车运行列车,低间距运行群组列车存在后车头部抵近前车尾部运行的情况,从而导致后方列车气动特性随之发生改变。文章基于某典型型号机车与敞车构成的“五车编组”简化模型,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与基于SST k-ω的IDDES湍流模型的稳态、瞬态计算组合方法,分别针对80 km/h条件下单车运行和200 m间距群组运行的重载列车进行了有无前车的气动性能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单车运行,列车群组运行可有效降低群组中次位列车及其后方列车的气动阻力。在80 km/h车速下,后方列车整车气动阻力降低8.30%,其中头车气动阻力降幅达9.05%,尾车气动阻力降幅达7.91%;群组运行列车中前车尾部存在明显的长距离尾流拖曳区,并在向下游延伸过程中在后方列车头车前部与后方列车附面层汇合,形成联结前后列车的低速区域;后方列车头部受高速气流冲击得到明显的减弱。此外,群组运行次位列车前侧正压区同样出现压力小幅减弱的现象,这说明前车尾流可有效减小后方列车运行时受气流冲击形成的正压分布区。车身表面压力分布也体现相似特征,头车表面冲击气流形成的强正压区得到了一定缓解。因此,构建列车群组可有效改善列车运行过程中气动特性,进一步降低重载列车开行能耗,提升重载列车开行效率。  
    关键词:群组运行;重载列车;尾流;行车间距;数值模拟;虚拟连挂;重载铁路   
    36
    |
    19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243160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29
查看更多
  • 虚拟专辑
  • 专栏专题
  • OSID论文
更多
0